與何子彥、謝德慶、亞瑪金華及黃潔宜共話時間
與何子彥、謝德慶、亞瑪金華及黃潔宜共話時間
這場圓桌座談會邀得多位「亞洲前衛電影節2025」的特別來賓,探討他們多元的藝術生涯及對時基媒介創作的投入。四位活躍於新加坡、紐約、新德里及香港的藝術家將分享他們獨特的視角、哲學及方法論,詮釋時間及瞬時、儀式、現場、持續時間、歷史及記憶等相關概念。
在過去四十年的各個時間段,何子彥、謝德慶、亞瑪金華和黃潔宜均創作過展現時間多樣性的藝術作品與影片。這些實踐涵蓋影片、行為藝術、現場藝術及裝置藝術,深入探索藝術與生活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,展現特定的歷史、文化和政治背景必然形塑個人對時間的感知。
這場由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主持的座談會,將為時基藝術實踐帶來多樣觀點,闡明不同時期和來自多個地域的藝術家之間的連結與差異。
講者介紹
何子彥(1976年生於新加坡)的作品深富東西方文化底蘊,囊括藝術史、戲劇、電影、音樂及哲學。透過融合神話敘述和歷史事實,他探討歷史的不同詮釋、書寫及其傳播的過程。其作品的重心是對東南亞身份認同多元性的長期探討。東南亞擁有複雜多面的語言、宗教、文化及影響,難以劃歸為單純的地理區域或單一歷史基礎。何子彥的作品涵蓋紀實研究到想像影片,將檔案影像、動畫和電影融合在沉浸式的劇場裝置之中。
何子彥肖像,攝影:Stefan Khoo,由a+ Singapore提供
謝德慶(1950年生於台灣)是在國際備受尊崇的行為藝術家。謝德慶以一系列革新行為藝術概念、物理、審美及時間極限的作品而聞名。他的創作生涯中共有六件行為藝術作品,謝德慶將之稱為他的「生命作品」。 他以極度嚴謹的態度來進行這些刻苦的展演,為它們訂定規則和條件,然後長時間地嚴格遵循。其前五件展演作品各持續一年,第六件則長達十三年。謝德慶借用行政職能的美學,經常將法律文件等元素納入作品之中,藉此強調他為自己的藝術與人生加上的限制。
謝德慶肖像,© Hugo Glendinning
亞瑪金華(1964年生於印度)以探討權力、暴力與正義間角力的影片與多媒體作品聞名。他意涵豐富的裝置往往源自衝突地區的故事,並以獨特的詩意方式看待個人、社會及政治。
亞瑪金華肖像,攝影:Monica Tewary
黃潔宜(1983年生於香港)的創作匯集研究與想像。她融合錄像、行為展演與日常經驗,構築參與式藝術體驗,思考身份認同、時間界限及另類時空等議題。在強調關係的卡拉OK講述表演中,她於學術、回憶錄、哲學與歌曲間遊走自如,並結合自己的研究內容。
黃潔宜肖像,相片由藝術家及The Chinati Foundation提供,Donald Judd Art © 2024 Judd Foundation / Artists Rights Society (ARS), New York.
-
支持機構
頁頂圖片:左起:謝德慶肖像 © Hugo Glendinning;何子彥肖像,攝影:Stefan Khoo,相片由a+ Singapore提供;黃潔宜肖像,相片由藝術家及 The Chinati Foundation 提供,Donald Judd Art © 2024 Judd Foundation / Artists Rights Society (ARS), New York;亞瑪金華肖像,攝影:Monica Tewa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