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幕記憶

屏幕記憶

記憶本自經歷,也可能由各種間接的、未曾親歷的感官經驗,甚至潛意識的活動所構成。憑借其豐富的視聽手法,流動影像是描繪記憶的適切媒介,展現其想像與真實交織、千變萬化的面貌。此放映節目中的導演運用檔案或現成材料重溯個人歷史,嘗試交疊今昔。最終,他們將時間體驗重新定義為個人經歷。

這次放映以雷蒙瑞德的《電影》(1985)開啟,作品透過懷舊影像與聲音的實驗,勾起潛意識的回憶。王懿泉的《非常私人》(2022)是部散文電影,講述自己在中國成長的經歷,並結合對1955年電影《祖國的花朵》的看法及研究。黃邦銓的《回程列車》(2017)以靜態影像組成,將他從法國坐火車回鄉的旅程,與數十年前祖父的旅程平行呈現。詩人葉覓覓的《他們在那裡而我不在》(2009)以台灣與芝加哥拍攝的影像,創造關於缺席與在場的視覺詩節。在《虎父的妞妞未而立》(2018)中,導演鄒隆娜透過想像亡父在1950年代三十歲時的模樣,思索自己步入三十歲的心境。最後,藝術家權希樹在《回家》(2024)中鋪陳錄音、家庭錄像片段,以及用立體建模與人工智能程式製成的動態家庭照片,回溯她母親身為已婚韓國女性的身分與往事。

  • 支持機構

頁頂圖片:王懿泉《非常私人》,2017,相片由藝術家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