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演與時間
表演與時間
本節目選映七部反思時間和表演的流動影像作品,它們以講求體能、耐力的行為測試人體極限,反映藝術創作過程的辛勞,以至應付人生考驗之艱難。在這些作品中,攝影機既是藝術家的工具亦是戰友,參與建構敘述,審視行為藝術與流動影像這兩種時基藝術實踐之間的關係。
今井祝雄的作品《時間的衣裳》(1978)捕捉藝術家以寶麗來相機記錄自己創作一套服裝的過程,結合即影即有的特質、等待照片成像的過程,以及錄像本身構成一個錯綜複雜的時間領域。何雲昌一小時行為藝術作品《摔跤︰1和100》(2001)的六分鐘選段,帶領觀眾一窺藝術家以人民幣五元,聘請一百名男子與他摔跤的情景。耐力亦是美娜蒂蘇瑤丹姆的行為藝術作品《Exergie - 黃油舞》(2000)的主題,她在一塊塊正在融化的牛油上跳舞,在反覆失足與站起之間 ,編出令她筋疲力竭的舞蹈,借喻她的人生掙扎。潘逸舟的《不是海洋》(2024)描繪藝術家在曾為金礦的一幅旱地上「游泳」,道出抱負與求存之間的拉扯;同樣,盧子英的《昏睡作家》(1980)藉實驗影像與定格動畫,描寫一個作家在夜闌人靜經歷才思枯竭與創意生產的循環,思索藝術的勞動性。
巴尼阿比迪和泰西爾巴特尼的作品以規範式表演為題材,片中人被要求耐心等待,並遵循指定路線與規定。巴特尼的《中途》(2004)運用在埃及與加沙邊境暗中拍攝的照片,製作成幻燈片式影像, 反思巴勒斯坦人行動受限的處境及時間的流逝。片中在等待的乘客照片與黑色畫面交替,節奏與投影機轉片的聲音同步。阿比迪的《與這裏的距離》(2009)上演虛構的簽證手續,申請人在南亞重重的官僚體制中跋山涉水,凸顯延長的等待與反反複複的使館手續,突顯個人在專制的體系中脆弱不堪。
何雲昌《摔跤:1 和100》,2001,相片由藝術家提供
盧子英《昏睡作家》,1980,相片﹕ M+,香港,© 盧子英
泰西爾巴特尼《中途》,2004,相片由藝術家提供
美娜蒂蘇瑤丹姆《Exergie - 黃油舞》,2000,相片由藝術家提供
潘逸舟《不是海洋》,2024,相片由藝術家提供
-
支持機構
頁頂圖片:潘逸舟《不是海洋》,2024,相片由藝術家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