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象動態學

形象動態學

本節目只限持有電影節通行證及當日通行證之人士參加。名額有限,先到先得。

1878年,埃德沃德邁布里奇運用一組捕捉馬匹奔跑動態的連拍照片,製成作品《飛馳中的馬》。此系列借鑑了翻頁書等電影面世前的動畫形式,成為以攝影記錄時間的重要初探。在《飛馳中的馬》中,真實時間被拆解為分立的瞬間,繼而在人類的感知與想像中再次統合,為電影日後成為創作媒介奠定基礎。

此節目旨在探討攝影、電影與動畫之間的關聯及張力,以金範對邁布里奇名作的妙趣演繹《馬騎馬(仿效埃德沃德邁布里奇)》為序幕。納里尼馬拉尼的《潘妮洛普》(2012)與金是憲的《紙上動舞》(2019)反思在影像已成日常媒介的當下,動畫的意義何在。由石田園子與木船德光合辦的「石田木船映像工場」,其作品《阿耳曼陀羅(二)》(1986)延展出曼陀羅圖樣中的動態特質。伊藤高志的《驚雷》(1982)以定格影像重現一幢日本建築在夜間的鬼魅氣息;張照堂的《刹那間容顔》(1976)刻劃一張在主體與客體之間游移的人臉。拉吉薩馬拉辛赫以人手製作默片《幽靈在注視她》(2016),帶出其母親在1960年代斯里蘭卡親歷的傳統治療儀式。西川智也的《萬蟲之聲.繁星之光》(2016)利用曾在福島輻射區曝光的菲林畫格拼湊而成,趨近影像再現的自身界限。

  • 支持機構

頁頂圖片:金範《馬騎馬(仿效埃德沃德.邁布里奇)》,2008. 相片﹕M+,香港,© 金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