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觀照時代:香港早期前衛電影

影像觀照時代:香港早期前衛電影

不同世代的香港電影人都善用影像表達自己的想法、對時代的感懷。本節目精選四齣近期納入M+館藏的短片,皆為「亞洲前衛電影交流庫」的一部分。該交流庫旨在保存及推廣1960至1990年代的亞洲實驗電影及錄像藝術。

由石琪執導、吳宇森出資兼主演的《死結》,以兩男一女糾纏不清的關係反映了年輕人的苦悶與躁動。由羅卡執導的兩部短片同樣拍於1967年暴動之後,也是一個時代的觀照:《全線》猶如一個無間斷的長鏡頭,記錄從尖沙咀碼頭到九龍塘《中國學生周報》報社的一段的士旅程;《乞食》由抗議天星小輪加價而聞名的蘇守忠扮演乞丐在市內流浪,穿插老子《道德經》的經文,盡現作者的迷惘、挫敗與懣憤。

馮美華的《思想(四):世界盡頭》拍於二十年後,其公路鏡頭與《全線》的車廂外望相映成趣,結合戰禍新聞報道、海岸空鏡、室內外舒展身體的拼貼美學,又是另一個世代自我表達及對外在世界的回應方式。

此放映活動設影後談,由M+香港電影及媒體外聘策展人李焯桃主持。三位獨立電影人將分享交流兩代不同的創作環境及經驗,以及暢談本地電影文化今昔的演變。映後談以廣東話進行,輔以英語即時傳譯。

導演介紹

石琪(1946年生於澳門)本名黃志強,香港傳奇影評人。他自1964年起筆耕不輟,1971年開始每日撰寫影評專欄逾四十載,2023 年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。他屬香港第一代實驗電影人,與羅卡、趙德克、金炳興及吳宇森等人同期活躍於大學生活電影會。執導短片包括《差使》(1968)、《相殘》(1968)和《死結》(1969)等。

羅卡(1940年生於澳門),本名劉耀權,香港前輩影評人、節目策劃兼電影學者。他在1960年代主編《中國學生周報》電影版,並於 1978 年參與創辦香港電影文化中心。導演短片包括《意外》(1966)、《宿命》(1966,未完成)、《陰影》(1968)、《全線》(1968)、《乞食》(1970)及《香港保衛釣魚台示威事件》(1971,合導)。他與石琪於2023年一起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,其後監製自傳式紀錄片《聲影路》(2024)。

馮美華(1952年生於香港)的電影及錄像以探索身份、記憶、性別、地緣政治、城市發展及歷史為主軸。其作品經常融入個人與集體歷史,反映她在香港乃至全球廣大社會文化脈絡中的體驗。她對多個香港重要藝術團體貢獻良多,例如她是1970年代後期火鳥電影會的中堅成員,並於1986年參與創辦藝術團體及檔案庫「錄映太奇」,以推動實驗錄像和新媒體藝術的發展。藝術創作之餘,她亦是孜孜不倦的文化工作者、藝術教育家、評論人及策展人。

  • 支持機構

頁頂圖片:羅卡《乞食》,1970,相片由藝術家提供